邓政委:“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”
在《大转折》中,邓政委说过一句深刻的话:“民众并非天生就要跟随我们。”
此表述若置于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中并无不妥,然而,《大转折》作为1997年播出的电视剧,彼时新中国已成立近半个世纪。在这样的时间点,剧中人物若再讲出这句台词,实属难能可贵。
众人常赞老剧为经典,其根源在于它们忠实于原作、力求真实。
然而,邓政委所说的这句话并非凭空而来,下面,这句话的背景及前因后果。
1947年6月时,内战已进入其第二年。
在过去的一年中,人民解放军共计消灭国民党军的97个作战单位。尽管国民党方面持续征兵以扩充军队,但其总人数依然从430万减少至373万,其中正规军的数量更是缩减到150万。
相较之下,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人数已从127万扩充至195万,包含正规部队100万,另有大约6000万农民被动员起来,支援前线战斗。
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的军队在总人数上看似相当,但经过一年的攻防交锋后,战场局势呈现出一种显著特征。具体而言,国民党军队在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陷入僵持,其机动部队数量匮乏。至于中原地区,因兵力空虚,国民党方面寄希望于黄河决堤所形成的泛滥区域,以此作为天然屏障,期望能抵挡住四十万人民解放军的灵活机动。
解放军不仅在陕北和山东与国军处于僵持状态,同时在中原地区保留了一支具备战略机动性的部队,这支部队是刘伯承与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。
在仔细评估了战争的全面情况、双方实力对比以及多种战略计划的实际操作可能后,教员最终作出了决定——
晋鲁豫冀野战部队穿越黄水泛滥区域后,重返大别山地域,着手构建新的根据地。此举使他们接近了国民党的主要控制区,导致国民党军队不得不从陕北和山东调兵回防。这一战略行动极大地扭转了战争的整体格局。
他在《关于解放战争次年的战略指导》中阐述:
次年,我军的核心作战目标是展开全面反攻行动。具体来说,就是调动主力部队转移至外线战场,主动把战火延伸到国民党控制区域。我们的策略是在外线积极歼灭敌军,从而有效瓦解国民党意图将战争持续引向解放区、进一步削弱和消耗解放区资源与力量的反动战略计划,确保他们的“持久消耗”策略无法得逞。
在当时的情境下,1947年6月30日,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四个纵队,即第1、2、3、6纵队,共计12万兵力,成功穿越了黄河这一天然屏障,随后发起了鲁西南战役,标志着战略反攻的开始。
截至8月27日,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过近两个月的快速机动战斗,成功抵达大别山区域,并占领了宁陵、沈丘、息县等11座城市,以此为据点站稳脚跟。这一行动使他们初步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战略优势,对南京形成了威胁,同时也对武汉构成了钳制。
这便是长距离行军并成功抵达大别山的行动。
对于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行动,邓政委给出了这样的评述:
牵引了蒋介石南线兵力过半,为其他地区战斗的胜利铺平了道路。尽管在全国范围内面临诸多困难,承受了巨大损失,但这换来了战略上的主导地位,确保了整体局势的胜利。
经历困难、付出代价,并非无稽之谈。面对挑战、蒙受损失,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历。生活不会无缘无故地让人陷入困境,每一次的挫折与付出,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和逻辑。不是凭空捏造,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测,而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反映。当我们遭遇不顺时,往往是因为之前的决策或行为导致了相应的后果。因此,理解并接受这一点,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。经历苦难,付出努力,这些都是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它们让我们更加坚韧,更加明白生活的真谛。所以,不要害怕吃苦头,也不要逃避付出代价,因为这些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。
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向南方行进期间,连续行军一月有余,未得休整,部队状态极为疲倦。在此期间,新加入的2.5万名解放战士尚未接受充分训练,存在诸多思想困扰。因此,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此次南进行动,可以说是充分挖掘并发挥了部队的全部潜力,是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坚持推进。
最终,非战斗性人员损失数目庞大,士兵们的怨言颇为强烈。
黄河流域一片宽广约20公里的泛滥区域,满是泥泞。步入其中,浅泥可至膝盖,深则可及胸腹。该区域缺乏清晰路径,也罕见人迹。
在如此条件下进行快速行军,其挑战性之大不难想象。
为确保成功到达大别山区域,并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,刘邓提出了“抵达大别山即视为成功”的行动口号。他们决定放弃榴弹炮、野炮及辎重车等重型武器,采取轻便行军策略,战士们仅携带机枪、步枪及充足的弹药轻装上阵。
抵达大别山区后,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个纵队仅配备了一个山炮连,而每个旅则仅拥有两门山炮。
晋冀鲁豫野战军缺乏重武器后,转变为了一支轻便部队,其战斗力显著减弱,大规模兵团作战的能力几乎不复存在。
这便是长途奔袭大别山区所面临的艰辛与牺牲。
然而,当晋冀鲁豫野战军历经艰辛、付出重大代价重返大别山区时,他们并未感受到归家的温暖,反而遭遇了当地民众的冷淡反应。
十多年前,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,那些原本支持红军的社会各界人士及分得土地的农民,很快便遭遇了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和报复,导致众多无辜生命丧生。与此同时,苏区各县之前所推行的“土地分配”与“土地清查”运动,也被国民党以“恢复原状”的名义,完全破坏殆尽。
随后,广西的桂系势力占据了湖北,他们严格执行保甲制度,推行告密和连坐措施,将湖北地区,特别是大别山区域,构筑成桂系牢不可破的势力范围。
这次事件在大别山区民众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,他们从内心深处觉得——
分配土地不会带来负面结果,国民党并非不可战胜。
晋冀鲁豫野战军抵达大别山区后,国民党采取了彻底清空乡村的策略,同时,当地民众也因战乱纷纷逃入山中避难。这一情形导致部队面临诸多困难,战士们时常无粮可食,外出时难以找到引路人。因此,因饥饿、疲惫及迷失方向而牺牲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在大别山区域开辟革命根据地,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
在大别山区,若缺乏根据地的建立,就无法稳固立足。无法稳固立足,则难以对大别山区的国军形成有效牵制。这样一来,战略机动兵团的作用便难以发挥,难以圆满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。
为了开拓新局面,最关键的一环在于获取民众的支持。
民众对野战军能否长期驻扎持怀疑态度,因此,野战军需明确宣布将长期驻守,以此增强民众的信心。
民众担忧国民党军队可能卷土重来,因此野战军的任务就是战胜国民党军队,给予民众信心与安慰。
民众担忧暴力事件如打砸抢烧的发生,野战军需严明军纪,确保民众生活安稳无忧。
总的来说,民众需要什么,野战军就应提供什么,这样才能构建军民紧密联系的氛围,让民众与野战军紧密相连。
获得民众的支持,根据地便会随之稳固。
在此情境下,刘邓指挥的野战军各级指挥人员开始陆续实施一系列措施。
首要的是实现自我依赖。
鉴于民众对野战军心存畏惧,我们暂且避免惊扰他们。各级指挥人员与士兵,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,克服所面临的各种难题。
响应刘邓的倡议,一支规模超过十万的野战军迅速行动起来,于一夜之间投入到学习新技能中,包括编织草鞋、采集野菜、识别植物以及烹饪米饭等生存本领。刘邓等高层领导,连同机关工作人员,纷纷深入基层,亲自投身到抬运伤员、搬运弹药等体力工作中。
通过一系列自给自足的活动,虽然野战军的外部条件并未好转,但他们已能够确保基本生存。
接下来重要的是取得战斗的胜利,以此来增强各级指挥官与战士们,以及广大民众的自信心。
邓政委在著作《构建稳固的大别山革命基地》中,提出了六点指导意见。除去宣传口号与总体目标之外,他还详细列出了两项具体措施:
首月期间,我们避免大规模战斗,转而集中进行小规模冲突,旨在夺取城镇并清除地方顽固势力。在此期间,我们逐步熟悉地理环境,适应生活节奏,并学习山地作战技巧,为将来的大规模歼灭战奠定基础。接下来的半年里,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消灭国民党军队十个旅的力量,以此向群众展示我们斗争的决心和勇气,赢得他们的信任。
告知广大民众,我们作为鄂豫皖地区的子弟兵,在华北地区成功消灭了超过百万的敌人后,现已重返鄂豫皖。我们决心在此扎根,不再离去,誓与鄂豫皖的民众同舟共济,共赴未来。
接着,刘指挥官部署晋冀鲁豫野战军各部队,通过连续三次大规模战斗,给予来袭的滇军第58整编师及河南信阳的第85整编师沉重打击,共消灭敌军六千人。此次行动成功解放了霍山、岳西、六安、舒城、太湖、罗田、光山等在内的23座城镇。
得知他们取得战斗胜利后,民众的信心随之增强。
接下来是进行地域划分,分别建立基地。
获得一块解放区域后,刘邓作出部署,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1、2、3、6纵队分别向豫东南、鄂皖地区、皖西以及鄂东进发。他们的任务是清除当地的民团,动员群众,并以这些地区为基点,迅速占领周边数十个县,从而建立四个主要的根据地。
四个主要的根据地初步建立并稳固后,将它们整合起来,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大别山根据地。
最终步骤是规范秩序。
客观地讲,当晋冀鲁豫野战军初抵大别山区之际,曾有一段时期,其军队纪律存在不足。
鄂豫皖地区的战士们怀揣着归家的期盼踏入大别山,而华北的战士们则是带着解放大别山的使命前来。另有一部分人,误以为南方环境优越,能提升生活质量,然而抵达后却发现,当地民众已四散逃离,他们因此深感失望。
有人表达不满道:“我们本意是去帮助他们获得自由,但他们似乎并不感激。”
人员离开后,房屋与商铺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,加之士兵们面临食物与饮水匮乏的困境,情绪低落,因此发生了多起未经许可取用物品且未支付相应价值的情况,这种行为类似于掠夺。
历史上那些战斗力强大的军队,均秉持着严明的纪律,并且深深扎根于民众的支持之中。若持续进行掠夺行为,不仅无法实现建立大别山根据地的目标,甚至可能难以在民众的广泛反对中立足。
邓政委与刘司令经过商议,制定了一项严明规定,向所有指战员宣布:凡有殴打民众行为者,一律处以枪决;擅自掠夺民间财物者,同样执行枪决;若有强奸妇女之行为,也绝不姑息,即刻枪毙。
为何特别强调这三点?
显然,由于发生了特定的情况,才促使了相关规定的制定,否则不会平白无故地提出这三项要求。
为确保军纪得到严格执行,邓政委亲自指导组建了纪律执行队伍,对任何军纪违规者都将严肃处理,绝不宽容。
赵桂良是野战军警卫团的一名副连长,同时也是一位战斗中的佼佼者。某日,他前往市集采购物品,发现一家店铺空无一人。于是,他自行取了一些花布、粉条、白纸及毛笔等必需品,并将它们挂在枪上,随后返回了连队。
他带上这些物品的目的并非出于个人需求,而是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。
棉布被用来为小士兵缝制冬衣。
制作板报需要用到纸张和书写工具,如笔。
为领导提供粉条以丰富饮食。
然而,当此事曝光后,邓政委发表了两点看法:
民众并非天生注定跟随我们,倘若我们的纪律不严明,他们为何不能选择跟随他人?
我们制定过一项规定,针对抢夺民众财物的行为,将处以极刑。既然此类事件已经发生,那么就必须从我们内部开始严格执行。
之后,赵桂良被处以枪决,此事在全军中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这位领导秉持坚定原则,设立了严谨的军事纪律,晋冀鲁豫野战军中的不良风气自然能够得到有效遏制。获取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,也只是迟早之事。
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大别山区站稳脚跟,除了前述四项举措之外,最为核心的一环当属实施土地制度改革。他们在大别山区的成功稳固,不仅仅依赖于之前提到的四个方面,更为关键的是推进了土地改革措施。这一改革举措,对于野战军在当地立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通过合理分配土地,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,从而为大别山区的稳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1947年10月10日,中共中央正式发表《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宣言》文件,明确提出了“推翻蒋介石政权,实现全国解放”的目标,同时公布了中共的八项核心政策,并对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进行了重申。
当天,中央政府发布了《土地法规要点》,明确规定废除具有封建及半封建性质的剥削性土地制度,推行农民拥有自己土地的耕种制度。
两项政策文件的发布,让中国各地的工人群体、农民阶层、人民解放军成员、小资产所有者、民族资本家以及追求进步的人士,均有望成为实际的获益方。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,革命力量成功汇聚了极为广泛的同盟力量。
10月12日,中原局由邓政委同时担任书记,发布了一项指令,题为《积极推动民众参与,建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》。该指令强调,各级领导干部需广泛传播党的土地政策核心内容,迅速组织群众行动起来,着手实施分配土地和浮动财产的工作。
为确保土地改革工作顺利进行,中原局与野战军总部作出规划,设立鄂豫与皖西两个党委及军区机构。他们从每个纵队中选拔出三个团,构成军区的主要军事力量。同时,从各纵队调配1至2千名干部及经验丰富的老区战士,担任军区和党委的基础工作人员,携手负责领导土地改革工作。
如此,野战军便能机动灵活地打击国军,而军区与党委则致力于扩展区域、动员民众及清除匪患。两者互相配合,携手加强大别山根据地的建设。
在“挺进大别山”的战略行动之前,教师针对此次行动的可能结果,提出了以下三种预测:
一种情况是,付出了相应的成本,但最终未能立足,于是计划返回。另一种情况是,虽然付出了成本,但仍未稳固地位,只能在周边持续进行抗争。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付出了成本后,成功站稳了脚跟。
历经数月的努力,至1947年末,刘邓所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成功在大别山区域稳固了阵地,构建了一个运作顺畅的根据地。在战略预测所提及的三种可能情形中,他们实现了最为理想的一种结果。
取得这样的成就,既得益于刘指挥官的战术部署,也关键在于邓政委的政治信念:
民众并非天生注定会跟随我们的步伐。
